高晓松出了什么事(人民日报最后对于高晓松事
关注下的高晓松及其影响
近日,高晓松因其在社交媒体及节目中的言论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争议。受邀参加“名人读名著”网络直播的他,被网友批评之声淹没,直播被迫关闭。那么,究竟为何高晓松会从备受追捧的文艺偶像变成众矢之的?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
高晓松,音乐、影视、写作多方面发展的艺术家,曾以其独特的才华和作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随着他的言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一些亲美的不当言论引发了网友的质疑和不满。在海外视频平台上,他的某些言论如称台湾不是中国固有领土、对美国持有好感等,被许多网友指出存在问题。虽然他在《晓说》等节目中普及了一些人文历史的知识,但其中的片面之词也容易误导观众。
除了这些言论问题,高晓松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他曾因酒驾入狱,造成了四人追尾三人轻伤的事故,这一行为让许多人对他的好感度大幅下降。他的离婚以及对待C罗的态度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些都使得他的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近期的高晓松,在参与“名人读名著”直播时再次受到网友的猛烈批评。网友们纷纷表示不满,称其误导青少年,甚至有人喊出“高晓松滚”的口号。这场直播最终因网友的强烈反对而关闭。
回顾高晓松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可以说他拥有成为文艺偶像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家人都是名校的校长、教授或行业领军人物,他自身也有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言行举止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监督。一旦言行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对于高晓松,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避免发表不当言论。作为观众,我们也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崇拜任何人或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自小博学多才的高晓松,被浓厚的文化气息熏陶,身上自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文艺气质。这位文艺青年似乎有些不接地气,潇洒过了头。
19岁那年,他考入了众人向往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却毅然决然选择退学,投身自己真正热爱的音乐事业。他认为,研究理论和科技虽然重要,但挥洒在诗词歌赋和音乐中的热情才是文艺青年的归宿。
高晓松深信“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于是他与几位好友组成乐队,开始了在音乐海洋中的漫游,开启了他五彩斑斓的生活。他的音乐,尤其是1994年与老狼合作的民谣歌曲《同桌的你》,瞬间将人们带回那纯真美妙的年代,成为永恒的经典。
此后,他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更是涉足电影、导演、歌词创作、剧本编写等多个领域,频频获奖,发挥着他的文艺细胞。外界过多的赞誉似乎让他一时迷失了方向。2011年的一场酒驾事故,让他陷入舆论的漩涡。
出狱后,高晓松重整旗鼓,推出《晓说》,再次引起轰动。没有炫酷的舞台和明星大腕,只有他一人,侃侃而谈,从天文到地理,从文化到,无所不谈。他的形象让观众认识到,这个身材胖、头发长的中年人竟然是个“宝藏”。
高处不胜寒,巅峰之后必有低谷。关于高晓松的争议从未停止。他曾在直播中分享读名著的心得,向观众推荐好书,却遭到一些网友的反对。其中,他是否是美国公民成为了网友争议的焦点。
抛开国籍的疑虑,只谈他的言论正确与否。从学识上来说,高晓松无疑是个全才。他的知识结构和情商都让人佩服。无论是谈历史还是人文艺术,他总能找到全新的角度和逻辑,用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
高晓松的节目《晓说》之所以受欢迎,离不开他的广博知识和独特的节目形式。但为了能吸引观众眼球,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确实有些颠覆传统认知,如质疑四大发明、明朝历史等。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们确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在其他节目中,高晓松也有不少争议。例如他在《奇葩大会》中打断选手冉高鸣的话,认为其三观有问题;在节目中批评造字问题,认为民族没有校正等言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些行为似乎显示出他的过于强势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高晓松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学识和才华让人钦佩,但他的表达方式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让人深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听信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面对批判,我们不妨持开放的态度,但过度上升观点至三观、群体乃至民族的层面,恐怕会夸大其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为何高晓松会遭受批评?除了他个人的言论引发争议,其实与观众的态度也不无关系。高晓松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但正如观众的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也不会盲目地接受所有观点,而是会进行思考和考量。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认知觉醒使得每个人都渴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当你的行为与观众的认知相契合时,你会得到他们的认可;但当你的观点与他们产生分歧时,你可能会遭遇反对甚至批判。高晓松便是如此。他的节目《晓说》曾备受追捧,正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说话艺术,让观众接受他的观点。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追求个性和偏见固然无可厚非,但过度了便难以控制。观众的不满,并非因为一两次偏激的言论,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言论,我们可以选择倾听,但不必完全接受或批判他们的观点。是非对错,每个人心中自有判断。
2019年4月底,《晓说》宣布停播,对于忠实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遗憾。七年的时光,上百期节目,留下了太多回忆。高晓松对此深有感触地说:“任何一件事情在它成为荒谬的事情之前,就要结束它,每件事情都是在它最好的时候,拥有它”。他明白,《晓说》已经过了它的黄金时期,与其等到被人厌恶和批判,不如优雅地离开。
作为文艺青年,高晓松的批判精神并未消失。2020年,他带着新节目《探世界》回归观众视野。这一次,他独自走访中美城市,与海外华人交流,分享城市的故事和里面的人和事。
未来或许仍有争议,但“没有偏见哪来的大师”,高晓松会带着他的“偏见”继续前行。只希望他能珍惜自己的才华,不要浪费天赋,避免从神坛跌落成为笑柄。他的旅程还在继续,我们期待他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