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天书震撼世人 悬赏百万竟无人能解
贵州拥有两大令人瞩目的名胜,一处是世界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另一处则是神秘莫测的红岩碑。在黄果树瀑布的“观瀑亭”中,有一副对联生动描绘了这两处景观的精髓:“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未得薪助焰长存。”上联描绘的是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象,而下联则展现了红岩碑的神秘魅力。
红岩碑,是一块位于关岭县城东晒甲山上的绯红石崖。从远处看,它像一幅巨大的红色横幅悬挂于山顶。之所以称其为碑,是因为石崖上刻有数十个奇形怪状的古文字。这些文字非镌非刻,大小各异,难以辨识。除了清人徐印川添加的“虎”字草书,其他的字让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费尽心思,至今仍然是个谜。
关于红岩碑的镌刻年代和碑文内容,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许多人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从明代嘉靖年间的邵元,到大旅行家徐霞客,再到后来的考察者,甚至日本和法国的学者都曾前来考察,但都未能完全解开其秘密。这些文字蕴藏着无穷怪异,似乎有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的神秘符号,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然色泽如新,更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
在明清时代,文人们对红岩碑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古夜郎文化的遗迹,有人则认为是殷高宗伐鬼方后的纪念刻石。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直到1983年,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专家推断碑文可能刻写于六祖时代,并试图破译碑文内容。虽然这个解释相对完整,但仍然不能作为定论。因为关于红岩碑的神秘面纱仍然未被完全揭开。这个神秘景观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雷打岩与红岩碑的传说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一段与红岩碑息息相关的神秘传说。经过文人墨客的渲染,红岩碑的神秘色彩愈发浓厚。而在关岭县一带,一首古老的民谣更是为这片传说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民谣中唱道:“红岩对门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这首民谣诉说着一个关于雷打岩和白岩的故事。在关岭山下、灞陵河边,红岩碑的对面有一座白岩,白岩上有一处名为雷打岩的悬崖。悬崖之中藏有一把神秘的大秤。
相传,如果有人能够解读红岩碑上的神秘文字,就能够到雷打岩带走十八担金银。历经风雨的红岩碑,尽管颜色已有所褪色,但仍保持着原有的风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自然的刀斧还未将其彻底削尽时,那位识破秘密的幸运儿便会将储存多年的金银带走。
为了揭开“红崖天书”的神秘面纱,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曾悬赏百万元,希望能吸引天下英才前来破解谜团。尽管奖金诱人,至今仍未有人能够解开这段神秘的密码。红岩碑与雷打岩的传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