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集谍战电视连续剧《旱莲花开(暂定名)》创作
由中瀚博雅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和北京清悦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的48集谍战连续剧《旱莲花开》(暂定名)创作团队,近日走访了汉中市,这里是电视剧主要故事发生地。
在汉中市,创作团队在残存的军统“汉中特别训练班”大门前合影留念。团队成员包括影视事业总监徐悦、原汉中市档案局杨建林、陈家营村党支部张志彦、总策划王新、汉中市文化传媒集团党委董事长刘建均以及编剧韩凯臣和王震威。
团队还参观了黄埔军校汉中分校旧址,并在汉中市档案馆查阅了相关资料。据了解,黄埔军校汉中分校即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黄埔军校成立了九个分校。其中,第一分校几经辗转,最终确定校址在汉中武乡镇天台山下石堰寺。
当年,蒋介石曾亲临汉中主持成立庆典暨第18期学员毕业典礼。从1938年初到1944年春,经过六年边办学边建设,汉中分校规模不断扩大。全校占地2000余亩,校舍1500多间,在校学生2000余人。
在特殊时期,由于汉中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城市之一,为了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军方在学校后面修建了防空洞。这个防空洞呈东西走向,入洞后沿台阶而下,为一个伸入山体的直洞。进入洞内一定距离后,洞体折而向东,通向地下室。当时蒋介石曾在洞内躲避空袭。
创作团队此次走访汉中,不仅是为了寻找历史素材和灵感,更是为了深入了解和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他们所参观的每一个地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和背景将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随着创作的深入,观众将有机会在这部电视剧中看到更加真实、生动、丰富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自迁到汉中后,历经七年时间,至1944年,共培养了四期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们经过严格的训练,成为抗日战场上的重要力量。
具体来看,第14期学生分为两个总队,共计有2170名毕业生;第16期学生同样分为两个总队,共有1935名毕业生;第17期则分为三个总队,共有2183名毕业生;第18期则有两个总队,共计有1098名毕业生。汉中分校还开展了各种军官训练班和短期训练学员班,共计培训了7413名学员。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先后有1万多名学生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汉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那就是军统局的“汉中特训班”。这个训练班在1939年创立,地点位于陕西汉中陈家营。它的任务是为军统局输送专业的特务人员,这些人员经过严格的特种技术训练后,被派往延安进行情报收集工作。这个训练班因其特殊的任务和对学员的严格筛选与训练而闻名。它的学员毕业后会被分配到各个重要部门,包括情报机关和部队等要害部门。
汉训班的班主任由军统局副戴笠兼任,而具体的班务则由程慕颐负责。教官是朱增福,军事教官是王绍文。还有爆破专家杜长城等特技教官。他们的任务是将这些学员训练成具有高超技能的特务人员,以便打入延安的情报机关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些学员经过严格的训练后,以进步知识青年的身份投考延安的学校,通过伪装积极追求革命来接近组织。毕业后,他们会被分配到机关和部队等重要部门,并受到器重和委以重任。这种自然渗透法比派潜打入法更加容易且无任何风险。“汉训班”还设有接待站负责接待和安排学员的生活和训练事宜。
汉中作为陕西的商业重镇,自古以来就是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而“汉训班”则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在城市中心地段设立了接待站。如今汉中城市面貌已焕然一新,“汉训班”的旧址已荡然无存于陈家营村中。虽然村民们对这个训练班的历史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稀记得它的存在过。至于它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或许只能留给历史专家去了。在汉中,杜接待了一位来自各地的学员,他们的目的地是铺镇陈家营的“汉训班”。这是一个开设社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特殊培训班。
社会课程涵盖了遗训、总裁言行、国际、问题、西北民情和群众生理等丰富内容。专业技能课则更为独特,包括侦察、交通学、射击学、爆破学等一系列课程,还有密秘联络法的学习,如用米汤、矾水、唾液等书写,以及用碘酒、火烤等方式显现的操作要领。还有万能显影液和汞爆配方的制作技能等。
“汉训班”的管理极为严格,实行军事化的同时融入法西斯管理风格。学员们需要遵守严格的“班规十不准”,并且必须以代号为称。作息时间也被严格规定,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用餐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种高压环境下,学员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
军统戴笠也曾亲临此地,为学员们加油鼓劲,并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这些学员是特殊人才,未来将为党国做出特殊贡献。他甚至提到这些学员中可能会产生未来的财政部长、交通部长等高级官员。他也明确提出要从手中夺回群众,从日本人手中拉回汉奸的任务。对于这些学员来说,他们是政党的灵魂,必须崇拜领袖,成为蒋委员长的忠诚卫士。
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汉训班”共培训了八期学员,共培养了631名特务。这些特务经过系统的培训后,被派往延安及各根据地执行任务。他们深入领导下的陕甘宁、晋察冀等地,甚至成功打入要害部门长期潜伏,搜集情报,伺机行动。其中一些特务已成功潜入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机构,如中央军委二局、联防司令部等。
“汉训班”的存在也引起了的警觉。一位名叫吴南山的学员,在受训后被发现其和任务后,迅速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庆阳党组织立即上报延安,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最终,党组织决定以祁三益为突破口,将其逮捕并揭露潜伏的特务网络。祁三益交代了他作为教员培养的多期学员以及他们在延安的潜伏任务。这一系列揭示了“汉训班”的真实目的和特务活动的危险性。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这个所谓的“重大行动”实际上是一场针对领袖的暗杀计划。在1942年5月,中央社会部和边区保卫处开始行动,决定对潜伏在延安的特务进行收网。经过祁三益的指认,初步确定了20名特务嫌疑人。通过政策攻心,又有11人主动坦白,加上祁三益,总共有32名军统特务被揭露出来。这一潜伏行动最终被一举破获,引起了延安的巨大震动。
高层在审时度势后,决定采取一项大胆的“反用”计划。除了王焕章一人外,其余31名特务都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并得到信任。虽然后来有6人逃脱,有些人经受不住战争的考验而背叛了初心,但大多数人仍然忠于,并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吴南山、祁三益、李春茂和王星文等“汉训班”成员更是经过中央批准成为特别党员,成为党在隐蔽战线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成功地从人民敌人转变为人民功臣,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起最大、最成功的行动,被巧妙地转化为最大、最成功的“反用”案例。这一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其案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历史专题片《重访》红系列之《暗战》中的《陕甘宁反特第一案》为我们呈现了这段与反的精彩历史活剧。它不仅展示了的高明智慧和英勇斗争,也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作者陈福寿以其生动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历史,让我们得以一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因为它不仅关乎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关乎人性的善恶与忠诚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