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中国人为何不舍花钱
我们对需求和欲望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我们都有需求,但当我们追求这些需求时,内心却充满了罪恶感。我们会将自己的需求压制,仿佛它们是不道德的,但这种压制只是在心中筑起大坝,需求并未消失,它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每一次表达都伴随着有罪的感觉。
特别是父母的需求处于严重压抑状态时,他们可能会将这种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传递一种“追求需求是有罪的”的信息。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父母一生节俭,积累了一份家业,但孩子却挥霍无度,迅速败光家业。
最近我购买了一套昂贵的摄影器材,对此我深有体会。许多中国人在有钱后,会投入到摄影这一爱好中。我也一样,我渴望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于是投入了大量资金更新设备。但在购买昂贵器材时,我会犹豫不决。一支镜头的价格,让我犹豫了一个月,我不断上网查找资料,但最终还是购买了它。我投入的这些资金,如果用于工作,足以挣回更多这样的镜头。
为什么我会犹豫?因为内心对于满足自己需求的罪恶感。在买下那套新相机后,我做了个噩梦,梦中充满了恶毒的人和恶魔。醒来后,我感受到强烈的难受,因为我觉得那些恶魔中,有我自己。
这种罪恶感,源于我们对追求需求的矛盾态度。我们习惯于将自己对需求的追求视为罪恶的,而忽视满足需求的快乐。就像我在梦中感受到的,拥有昂贵的相机让我觉得自己是恶魔,但我真的愿意回到手持小数码相机,假装自己是个圣人的状态吗?
许多中国家长会选择后者,他们宁愿自己节俭生活,花重金在孩子身上,以此获得一种圣人感。但这种圣人往往是生活的绝缘体,他们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流动感。你真的愿意成为一个生活的绝缘体吗?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罪恶感束缚。让我们放下内心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需求,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毕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