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岁币买平安?为何北宋成功而南宋却失败
你是否了解“岁币买平安”这一策略背后的故事呢?如果你不清楚,那就让趣怪网的小编为你揭晓。
在檀渊之盟的背景下,“岁币买平安”是一种极其明智的政治策略。当时,宋朝与辽国陷入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战事节节败退,直到辽军深入河北,引发举国震动。宋朝军队虽举全国之力亲征,但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岁币买平安”应运而生。
很多人关注的重心在于那三十万的岁币。从表面上看,辽国虽胜犹败,而宋朝虽败犹胜。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一策略背后的实际意义。
事实上,宋朝在此刻并没有收复失地的实力。如果有可能,和谈应该发生在白沟河而非檀渊。实际情况是,宋朝通过和谈,成功阻止了河北河东千里膏腴之地的进一步损失,代价仅仅是三十万的岁币。这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
如果宋朝能够充分利用岁币带来的和平时期的发展机遇,整顿河北防务,积蓄力量,或许能够改变局势,甚至实现燕京之盟的反转。历史并没有假设。檀渊之盟后,河北河东的武备并未得到加强,反而日益衰败。
另一方面,岁币对于辽国的有效性也是这一策略是否合适的关键所在。辽国贵族对中原的定位始终是财源,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条约勒索而非军事行动掠夺。在辽国的视角下,岁币的收取与其军事掠夺的收益相当,因此成为了他们接受和平的动力之一。
到了宋金之间的形势,岁币的作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国对中原的统治欲望远超过辽国,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宋朝的钱财,更是整个宋朝的土地和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岁币除了资助敌人并无其他意义。南宋以巨大的代价——跪下称臣、献出土地、人头以及五十万的岁币,仅仅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
“岁币买平安”这一策略并非一成不变的高明策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阻止了国土的进一步损失。但在金国崛起后,这一策略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岁币的支出只能资助敌人,而买不来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