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指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我此生有幸与两位备受尊敬的百岁老人——王怀安与李锐相识,从与他们的深交中我收获颇丰。尽管怀安老人已经仙逝,但我有幸与另一位李老相距不远,因此时常拜访。
近日,当我们谈及即将到来的他的百岁生日,李老显得异常兴奋。他即兴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我则鼓励他畅谈百岁人生的感悟,以下是他的分享。
我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二十年,我致力于上学与读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二十年,我投身革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第三个二十年,我经历了被革命踩在脚下的艰难时期,但我从未放弃。第四个二十年,我重返工作岗位,努力工作。最后一个二十年,我致力于思考与研究。
我曾担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和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这两个职务让我在两个最重要的部门工作过。我曾担任三位中央领导人的秘书,包括高岗、陈云和毛泽东。
在五九年庐山会议上,我遭受打击,被撤销一切职务并开除党籍,随后被发配到北大荒,几乎面临饿死。在文革中,我更是被关进秦城监狱长达八年。后我重新振作,加倍努力工作。
我对党有两个重要的贡献。我写了《庐山会议实录》,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我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成功阻止了邓力群可能被推举为总书记。我一生的著作(不包括日记)总计超过一千万字。
在我从中组部的领导职务中退下来后,我组织编写了一整套《中国组织史资料》,共计十九本,每个县都有一本。这些资料澄清了许多历史上的问题。例如井冈山时期的肃反运动、延安整风后期的“抢救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秦城监狱的情况等。
在第一个二十年中,我致力于读书和追求革命。我于1917年4月13日生于北平,祖籍湖南省平江县。我的父亲李积芳是一位强烈的爱国者,他在日本生活期间深知日本的国策是要,这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回国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担任了国会众议员。他英年早逝,我仅五岁就失去了父亲。我的母亲是一位受过现代教育、有进步思想的女性。她常常教导我如何求学做人,这些教导对我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父母的教诲下,我进入了楚怡小学和岳云中学读书。这两个学校注重品德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在中学阶段,我就喜欢写作,是办墙报的积极分子。我的文章《走》描述的是人力车夫的生活,暗示了我投奔红军的结局。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我少年时期的思想倾向。
1936年,我受到鲁迅文章的影响,思想更加激进。在大学的两三年里,我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是当时学生中的领头人之一。1937年,我带着自发临时支部所有人的入党表去北平,找到了党的组织,正式成为党员。
第二个二十年是我投身革命的时期,我成为了一名职业革命者。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和朋友们辗转多地参加革命活动。最终,在1939年8月,我去重庆参加南方局青年工作会议,并在那里与我的妻子范元甄结缘。随后,我们被调到延安,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就是我的百岁人生的一部分。回望过去,我深感自己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分享我的故事,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勇气。在我抵达延安的那一刻,我与范元甄同乘一辆卡车,开始了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工作与生活,这一待便是六年。
初到延安,我首先被分配到中央青委工作,后来又被调入《解放日报》。在第三版(国内版)的岗位上,我主要负责撰写专栏文章,主要任务是收集并整理区域的相关情况和素材。我记得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为大后方的大学教授呼吁》。
1943年4月初的“抢救运动”中,我被错误地诬陷为“特务”,随后被送入保安处关押了两年。在那里的审问过程中,我遭受了各种刑罚的逼供。尽管我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立场而遭到审问者的责打,但那些刑讯并非极其残酷,主要是长时间的站立和。
审问期间,我经历了昼夜轮班监视的煎熬,不得有丝毫动作,甚至眼睛都不能眨动。这样的审问持续了我五天五夜。与此与我同处一室的陈新所遭受的待遇更为严厉,他遭受了捆绑、鞭打,并被迫坐在老虎凳上,戴上。
从保安处释放后,我重回《新华日报》工作。在《解放日报》工作的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我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和社论约有40篇。我的文字工作成果后来汇总成一本名为《窑洞杂述》的书,全书共22万字,由新华出版社于八十年代初出版。
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我们迎来了八年抗战的彻底胜利。随后,我与范元甄一同离开延安北上冀热辽地区,我们创办了《冀热辽日报》。之后,我跟随东北局书记高岗前往东北,担任其政治秘书。
随着解放军在1948年的军事进展,我有幸跟随陈云前往接管沈阳。当时陈云担任东北局的重要职务,我作为其政治秘书一同前往。在接管沈阳后,我们巡视了鞍山、本溪、安东等地,然后转至吉林和长春。我首次见到了丰满水电站,当时它被两台机组所驱动,带给我巨大的震撼。
在鞍山和丰满的经历让我对现代工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这也成为后来我选择投身于水电事业的动力所在。随着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我跟随陈云来到北平。在那里,我有幸帮助陈云购买了大量的经济类书籍,为他日后在中央管理全国经济的工作做准备。
我一直渴望能够从事实际工作,因此我向陈云表达了我的愿望。尽管他多次挽留我,但他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于是我在1949年随南下部队回到湖南,先后担任《新湖南报》社长和省委宣传部长。在湖南工作了三年后,我被调到燃料部水电总局担任局长(后转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终于实现了我的水电事业梦想。
在我管理水电期间,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便是关于三峡工程的论争。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向毛泽东提出了在三峡修建大水库以解决长江洪水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关注。林一山在《中国水利》上发表长文正式提出此观点,规划中的蓄水高度是235米,比现在的三峡大坝高出60米。这一提议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我在《水力发电》组织了一期长江规划问题专刊,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三峡工程的问题。双方的争论引起了高层的高度关注。尽管毛泽东最初对三峡工程持赞成态度,但在南宁会议上,他亲自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我和林一山面对面的陈述各有特色:林一山口才出众且论述详实全面但较为繁琐难懂;我则言辞简练深入阐述了反对观点和对长江的全面认识分析对毛有了重要影响促使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更为审慎考虑。在三峡工程的初期阶段,面临的技术和地质难题重重,尤其是选址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地质勘探和全面的技术评估。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勘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大家深入学习和研究。他也鼓励我们撰写文章,深入三峡工程的问题。我记得他曾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三峡大坝的文章,并且不怕篇幅长,三天交卷。在提交文章后,彭真等人的点评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毛泽东对林一山文章的批评,突显了他对问题清晰阐述的重视。
南宁会议上,《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提出了“培养秀才”的理念。毛泽东特别提到我,夸奖我的文章写得好,将问题阐述得清楚明了。他甚至公开表示:“我们就要培养李锐这样的秀才。”这次会议快结束时,他让我担任他的秘书,这令我倍感压力同时也感到荣幸。随后我写信给他,反映了一些关于“大跃进”的真实情况,他对此表示满意。
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庐山会议风云突变,我从云端跌落谷底。那是我生命中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在会议期间与黄克诚和周小舟的议论让我被定为“追随者”,并因此开除党籍、撤销职务。随后被送到北大荒进行劳动改造。那里的生活极度艰难,粮食短缺让我险些丧命。我在北大荒学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挨饿。
几经波折后回到北京的我,经历了更多人生的起起落落。从离婚到党籍未能恢复,再到被下放到磨子潭水电站进行劳动改造,我的经历可谓坎坷不平。在文谈期间我再次因发表意见而被关进秦城监狱。在那里,我受到了严格看管和精神压力的挑战。为了保持精神正常,我在监房内坚持跑步、锻炼,甚至在监牢中写下了多首诗词。出狱后经历了更多的波折后终于重返世间见到阳光。回首过往我深感不易但也深知自己做到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可贵之处。
如今回望过去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心中充满感慨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六不怕”精神对我影响深远: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这些我都经历过但头颅尚在能够活下来并继续前行实属不易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原则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守这些信念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重新起航:一位老党员的二次人生之旅
遥想七十年前的那段岁月,我回到了工作岗位,电力工业部党组中的年轻面孔渐渐与我相融。时光流转至今,我从一位副部长一路走到了人生的新阶段。在我步入古稀之年之际,回首过往,不禁感慨万分。
岁月如梭,四十年前的那段时光仿佛还在眼前。那时,我已步入离休的年纪,但陈云同志却赋予我新的使命。在中组部,我参与了青年干部局的组建工作,致力于选拔和培养后备力量。那些日子里,我们遵循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原则,精心挑选了千余名省部级后备干部。正是这批人才,为后来的十四大、十五大等选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身影,如今仍在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人才选拔,我还主编了《组织史资料》,为党史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份心血凝结的成果,为我们梳理历史脉络、明晰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那些年,我还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顾委委员,见证了党的发展历程。
离休后的我并未停下脚步。我持续关注国家大事,深入研究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我写了五本关于毛泽东研究的书籍,对伟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述。尤其是我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深入思考。自十一届六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政治改革的步伐仍需加快。面对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我深感担忧。在八十八岁寿辰之际,我以诗表达我的忧虑:“唯一忧心天下事,何时宪政大开张。”我始终坚信,宪政民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人生短暂,但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未消退。我始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为之奋斗的事业、对得起历史。我希望我的经历和感悟能激励更多的人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未来,我将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党的事业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