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用五年时间当上皇后,她是如何做到的?
武则天与李治背后的权力博弈
公元655年,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件,废王立武。这一年,李治打破了传统,毅然决然地将武则天立为皇后,这一决定无疑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后宫斗争,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回溯至公元649年,李治顺利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三任皇帝。在李世民的精心布局下,大唐帝国运转如常,看似一切完美。李治却发现,身为皇帝的他,权力却十分有限。三省六部制的存在,使得他的许多旨意在大臣们的审核下可能被退回,无法得以执行。这对李治来说,无疑是一种权力的挑战。
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善于李世民的时代。它有效地确保了皇权的稳定和大臣们的参与。到了李治时代,这一制度却成了他行使权力的绊脚石。因为李治缺乏像李世民那样的权威,他的圣旨经常在大臣们的审核下被退回。
面对这种情况,李治开始寻找问题的根源。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个人,而是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以及它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寻找一个能够与他共同对抗这一体系的盟友。而武则天,这个曾在寺庙为尼的女人,成为了他的最好选择。
武则天的崛起并非偶然,她的智慧、勇气和决心让她在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华丽的逆转。她不仅帮助李治解决了许多政治难题,还在政治上逐渐掌握了实权。她成为了李治背后的女人,也是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得力助手。
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实际上是一场政治策略的运用。他希望通过武则天的力量来对抗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们,以此来恢复自己的权力。而武则天则利用这个机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后来的女皇登基奠定了基础。
废王立武事件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唐朝的权力开始从男性手中转移到女性手中,也预示着唐朝历史的走向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与一个皇后之间的权力博弈,也看到了唐朝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在这般情境下,唐朝的制度仿佛成了李治身上的枷锁。若李治的圣旨不符合官僚集团的心意,这些官员有权力将其退回。例如,门下省有权力驳回不合规范的圣旨,而尚书省则可以在皇帝强行下发中旨时选择拒绝执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李治的圣旨的价值将变得极低,甚至不如一张手纸。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切都是合法的。
对于那些对唐朝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来说,可能会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换上一批听话的官员即可。对于古代皇帝来说,这看似简单的办法实际上却无法执行。
中枢重臣,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如果皇帝贸然更换这些核心人物,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李治面对的情境更为特殊,他的中枢重臣大多是他父亲留下的贞观老臣,这些人大多出身关陇集团,功勋卓著。如果李治试图替换他们,很可能会遭到强烈的抵制。
这些老臣立场一致,且位高权重。以当时负责辅政的长孙无忌为例,他是凌烟阁第一功臣,如果李治与他产生冲突,他完全有能力废掉李治。这就是李治当时面临的困境。
看上去,贞观老臣们对李治忠心耿耿,全力辅佐他,似乎李治只需做个甩手掌柜,把朝政交给大臣们就行了。李治并不傻,他知道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很可能会失去权力,甚至皇位不保。
李治必须从老臣们手中争夺权力。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资历还是心机,李治都无法与这些老臣相提并论。他的策略是以时间换胜利,他年轻,而老臣们终会退休。在这个过程中,李治只需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逐渐取代这些老臣。
从李治登基之初的表现来看,他正是采用了这种策略。他停止了唐朝的对外战争,避免功劳被老臣们抢走。他积极寻找各种理由提拔听自己话的官员,如出身寒门的普通官员以及皇后那边的亲戚等。只要能从老臣手中争夺到更多权力,李治都愿意去做。
后宫争宠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特别是王皇后为了争宠,竟然主动联合老臣党,这等于是将外戚党与老臣党结合到一起,这让李治的努力付诸东流。王皇后还做出了另一件蠢事——接武则天入宫,这成为了第二个意外。
这两个事件让李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原本他希望通过扶持皇后家人来建立一个党羽,与王皇后联手的老臣党对抗。但这一计划被王皇后搞砸。而武则天的入宫更是让后宫局势变得复杂。对于李治来说,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治与武则天的故事,宛如一出动人的戏剧。最初,这不过是件小事,那时的武则天还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她悉心侍奉。李治,作为皇子,在这段时间与武则天频繁接触,情感悄然萌芽,产生了私情。
随着李世民的离世,武则天被送往感业寺修行。一年的时光流转,在李世民周年之际,李治前往感业寺上香祈福,这一次相遇,让两人的旧情复燃。当时的李治刚刚登基,面对新君的压力与挑战,他需要寻找心灵的慰藉。而武则天的出现,无疑为他带来了别样的风情。
他们的私情,对于李治而言,更像是一次随意的放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私情被后宫的王皇后察觉。此时的王皇后,正为如何打击萧淑妃而发愁。得知此事,她心生一计,决定利用武则天来分散萧淑妃的宠爱。而就在武则天竟然怀孕了!
虽然史书并未明确记载此事,但我们可以推测,武则天就是在做尼姑期间怀孕的。王皇后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借机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在永徽二年五月,李治服丧期满后,武则天正式入宫。不久之后,她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
武则天入宫,对于唐朝历史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转折点。但在当时,文武百官们并未过多关注此事。他们普遍认为,这不过是皇室的一桩丑闻,无伤大雅。而那些老臣党领袖们,正忙于争权夺利,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武则天入宫后,迅速展现出她的魅力。她不仅赢得了李治的宠爱,更是改变了后宫的格局。在永徽三年五月,武则天被册立为昭仪。
但真正改变朝堂格局的,是永徽四年发生的一件事——房遗爱谋反案。这件事的发生,彻底打破了朝堂的平衡。
简单来说,这件事涉及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房遗爱。他们因家族爵位继承问题而产生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谋反的风波。这件事一开始只是家产的争夺,但很快就演变成了谋反的大案。李治派长孙无忌彻查此事,结果意外发现了一大批涉及谋反的人员名单。这些人大都是李唐宗室的实权成员。
长孙无忌借此事诛杀了一批人并流放了一批人。经过这次事件后李唐皇族在朝堂的力量迅速衰弱一蹶不振许多无辜的人如宰相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牵连其中他们的真实意图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
在这场谋反案发生时李治始终冷眼旁观他未必真的清楚这些亲戚是否真的要谋反历史也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一事件不仅让李治陷入了困境也让后世史学家们困惑不已。武则天与李治的故事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演绎着……后世史学界普遍认为,长孙无忌借谋反之名打压政敌,借此机会,老臣党在朝堂上实现了独大。这一事件的结果,既符合李治预期的部分,也带来了他不愿面对的现实。
李治在欣喜于老臣党清除实权宗室的也意识到朝堂平衡已被打破。原本制衡的局面,在宗室实权派被彻底清除后,已荡然无存。此时的长孙无忌,已成为李治心中的头号大敌。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治不得不开始深思如何应对长孙无忌的挑战。
在处理长孙无忌的问题上,李治面临着诸多困扰。一方面,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地位崇高,身份特殊;另一方面,他在朝堂上的势力庞大,动他则全局动荡。每一步棋都必须慎之又慎。
在这个关键时刻,武则天的出现为李治提供了新的选择。长孙无忌在朝堂上打击政敌的武则天也没有闲着。她的目标不仅是王皇后和萧淑妃,更是皇后的宝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开始积极结交朝臣。
出身关陇世家的官员们并不买武则天的账。他们自然支持王皇后,对武则天这位小小的昭仪不屑一顾。武则天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后,转而笼络那些寒门官员。在唐朝,科举制度已经确立起来,那些出身底层的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入仕。但这些寒门官员入仕后,往往会受到世家官员的打压。当武则天主动示好时,这些寒门官员纷纷回应,愿意站到她这边。
尽管如此,武则天知道要想成为皇后,还需要得到李治的支持。于是,永徽五年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武则天为李治诞下一女,王皇后前去探望后,这个女儿却被发现闷死了。这件事成了千古谜题,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但李治更倾向于相信是王皇后所为。他无法接受一个联合大臣争权、甚至杀害自己女儿的皇后。
这时,李治发现武则天比王皇后更适合做皇后。除了武则天的得宠之外,她还坚定地支持李治,并笼络了众多寒门子弟。如果提拔这些寒门官员,他们就能成为和老臣党争权的另一股力量。于是,李治开始生出废王立武的念头。
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成。自房遗爱谋反案结束后,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势力几乎无人能敌。三省六部几乎都被他掌控,如果李治强行下旨废后,很可能会遭到强烈的反对。要想废后,必须先得到长孙无忌的同意。
绕了一大圈,李治最终还是要面对长孙无忌。虽然知道可能性不大,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永徽五年某一天,李治带着武则天以及十车财宝,亲自到长孙家赴宴。期间,他还给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加官进爵,并暗示其支持废后。这一幕若换作另一种情境和身份,或许可以用“策略中的柔情”来形容。这是一个关于权力斗争与宫廷阴谋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古代皇帝、大臣、后宫之间的争斗画面。
一位皇帝,给一位大臣行贿,这样的行为可谓前所未有。但在这个故事中,皇帝李治的行为,正是他试图在朝堂上掌握更多权力的举动。面对李治的行贿,大臣长孙无忌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明白,一旦在废后这件事上松口,就会使得那些寒门官员崛起,成为他的政敌,从而失去自己的权力。尽管李治给出了诱人的赏赐,长孙无忌仍然坚决反对废后。
随着事态的发展,朝堂上的局势变得日益微妙。武则天开始笼络朝臣,而李治则开始对老臣党进行分化打压。在这场皇帝与老臣的斗争中,像李义府这样的寒门官员,虽然身处边缘,却也不敢轻易卷入。当武则天向他们展现出招揽之意时,他们开始寻求上升的机会。李义府就是这样的一位官员,他接下了武则天的招揽,但暂时只是冷眼旁观。
长孙无忌发现了这一点后,果断地将李义府外放四川做官。他明白,如果对这些寒门官员的打压力度不够,他们很可能会站到李治那边去。长孙无忌的做法却适得其反,他逼得太紧,反而激起了李义府的反抗。李义府利用自己的才华,写下了一份奏疏,支持武则天做皇后。这份奏疏成为了转折点,使得大量的寒门官员开始支持武则天。
随着寒门官员的迅速崛起,李治开始大力扶持他们。寒门官员如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迅速跻身中枢高层,可以直接与长孙无忌对抗。此时的李治已经有了废后的把握,但他还需要一个人的表态——那就是军方的代表李绩。在李治询问李绩对此事的看法时,李绩的回答简单而有力:“这是陛下的家事。”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朝堂上的斗争如何激烈,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李绩的表态无疑为李治增添了信心。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这是一个关于权力、欲望与斗争的故事,每一个角色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李绩的表态十分明确,废后与否,这是皇家的家事,他们军方不会参与其中。这样的回答,对于李治来说,已经足够了。
李治在废后一事上,从未期待过军方的全力支持。他只需确保军方保持中立,不插手此事,他的目的便达到了。于是,在得到李绩的明确承诺后,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果断地颁下诏书,正式宣布废后。
废后的诏书颁布后,军方保持沉默,寒门官员则全力支持。这使得诏书顺利通过了三省,得以顺利执行。老臣党已是溃不成军,再也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
仅仅数年后,武则天从一个身份低微的尼姑,一跃成为大唐的新任皇后。她的崛起,标志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的全面崩溃。两年后,李治更是做出迁都洛阳的重大决定。长安作为关陇集团的中心,迁都洛阳意味着李治开始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
在此之后,武则天暗中操控,使官员诬告长孙无忌等老臣谋反。这些曾经权势滔天的老臣,最终落得被流放的悲惨下场。昔日权势显赫的老臣党,已彻底烟消云散。
而李治,随着这一系列操作的完成,不仅铲除了政治上的障碍,也彻底掌握了实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唐主宰。他的智慧和决心,使得他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