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穷人的太监之路 连阉割都得自己
清朝时期,为了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严格的管束制度。皇帝立下了不允许太监干政的铁牌,因此到了清朝尤其是后期,太监的岗位职责被限制在行政后勤方面。太监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一般设定在两千人左右,最多不超过三千人。
朝廷废除了明朝时期由宦官主导的十三衙门,设立了敬事房。同时规定太监最高品级为四品,但也有例外,如李莲英因深得慈禧太后器重,被赐予正二品总管太监的品级,统领全宫所有宦官。
当时的太监主要来源于几种途径:一是穷人家被生活所迫,希望通过成为太监改善生活;二是被歹人拐骗的小孩,送到专门报名的地方;三是净身行业的从业者诱骗苦人加入;四是犯重罪者为逃避刑罚而选择净身成为太监。在直隶省的青县、静海、沧州等地以及山东的乐陵等地,都是出太监的地方。当时只要听说一个地方出了发达的太监,当地人都会引以为傲,并且鼓励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形成了一种风气。
《文史年轮》中曾以回忆录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名叫马德清的穷人成为太监的悲惨故事。马德清是天津南青县人,家境贫寒,其父亲决定让他走净身成为太监的路。九岁那年,马德清被父亲哄骗进行了净身手术,手术过程中没有麻药、止疼药,只有白蜡、香油、花椒粉的绵纸来替代。在那个社会,尽管他的母亲心疼他,但也无能为力。四年后,马德清十三岁时才由姑母的远房侄儿李玉廷送进宫。
类似马德清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有的太监为了发财,自己下手做净身这事儿。年间有三个入宫的太监赵荣升、张修德、魏子卿,他们入宫前要先在慎刑司待一阵子准备认旗,学习礼仪规范。入宫后需要认师父,太监的品级不一,徒弟是最末尾的一层,经常会受到师父的气。但遇到好一点的老太监也会得到指点。在宫里,比自己先进宫的人会有架子,时常会摆架子、逞威风。
这些太监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与艰辛,他们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他们的存在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