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是降将,为何会被封为靖海侯呢?
施琅,这位初年的重要将领,以字尊侯、号琢公著称。他毅然上疏清廷,主张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保台湾疆域。因功被封为靖海将军,荣耀地获封靖海侯。
施琅回到厦门后,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海军建设。他亲自整修船只,练兵备战,并兼工制造器械。数月时间,原本松散的水师变得船坚兵利,装备精良。
1683年,施琅率领精心准备的水军从铜山出发。他根据风向和敌方情报,决定趁六月的西南季风,穿越台湾海峡,直扑澎湖。施琅锁定目标——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占领此地将为清军提供宝贵的锚泊地和进攻基地。
六月十六日,清军舰队向澎湖郑军发起首轮进攻。初战虽失利,但施琅迅速总结经验,周密筹划下一步行动。他将清军分为四部分,亲自率领主攻部队进攻郑军主阵地。部署东线和西线攻击部队,分别从两侧迂回包抄。预备队则随主攻部队跟进。
十八日,施琅先遣战船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二岛,扫清外围障碍。二十二日清晨七时,休整充分的清军向澎湖郑军发起总攻。
经过9小时激战,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郑军,俘获数千人,缴获战船百余艘。郑军主将仓皇逃往台湾。此役清军虽有所损失,但战绩显著。
随后,施琅在军事压力与招抚政策下,逼迫郑氏集团投降。郑克塽在施琅大军面前感到无奈与惶恐,最终选择投降以避免更大损失。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舰队抵达台湾,受到郑氏官员和百姓的迎接。施琅主动祭拜郑成功之庙,对郑氏在台湾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的宽容与公义赢得了台湾民众和官员的赞扬。
当时清廷对台湾重要性认识不足,施琅力主留台卫台。在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最终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并屯兵戍守。
施琅的英勇与智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公义私怨的处理上。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