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是于谦?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被世人铭记。明朝的北京保卫战便是其中之一,这场战役的功臣众多,但为何人们常常将荣誉归于于谦,而非当时的皇帝朱祁钰呢?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回溯至北京保卫战前夕,朱祁钰的身份是“监国”,实为权力的代理人。当战火燃起,他已是皇帝之尊,然而命运多舛,他已在遥尊之下被尊为太上皇。无论北京保卫战是由谁主持、操作、出谋划策、实际执行,朱祁钰无疑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他在战役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甚至在前任皇帝仍在世的情况下,稳稳坐住了皇帝的宝座。
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普通百姓,大多认为于谦才是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原因就在于朱祁钰是皇帝,而于谦只是大臣。
皇帝与大臣,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不只是法律规定的“家天下”,即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更因为在北京保卫战这样的关键时刻,皇帝与大臣所承担的风险和后果有着天壤之别。
这一道理,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已经被清晰地阐述。借由一位大臣之口,对尚未称帝的主君的一番话,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若北京被敌军攻陷,于谦作为经验丰富的官员,或许还有机会被朝廷重用。朱祁钰作为皇帝,他的命运将截然不同。有像之变、进北京这样玉石俱焚的情况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时候,臣子会如同从魏晋到宋的先例,虽然换了主子,但依然能够镇守边疆、抵御外敌。
换句话说,在敌军入侵的时刻,大臣们可以选择“迎操”投降的道路。于谦的坚决抵抗,更多的是出于民族责任心的驱使。他选择坚守,选择战斗,而不仅仅是职责所在。这样的选择,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也让他成为了北京保卫战中的英雄。
当我们回顾历史,称赞于谦为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英勇和智慧,更是因为他的民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